新闻中心
202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强科技”行动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奋力优化创新格局,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创新质效,全市综合科学技术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6.3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90.48%,社会生活信息化指数100%,企业R&D经费支出占据营业收入比重2.01%,均居全省第一位,科学技术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科技项目,促进创新突破。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全市争取国列科技计划项目2项,扶持资金400万元;争取省列科技计划项目92项,到位各类科技项目、奖补资金8756万元。合理地布局市列项目。围绕全市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安排市级财政支持科技计划项目72项,下达资金446万元,集中力量培育壮大集成电路封装、电工电器、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注重成果转化应用。积极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全市技术市场成交额达48.98亿元。推荐和提名的3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3项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培育科技公司,壮大创新主体。强化指导服务。持续推进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甘肃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链条的科技公司梯次培育,印发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政策指引》,邀请省科技厅专家对企业组织“面对面”政策解读、举办业务培训,开展“一企一策”跟踪辅导,帮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量质齐增。2024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27家,甘肃省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达到24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有20户企业入选甘肃省首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的附加价值企业,实现科技公司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突出主体地位。引导科学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助力企业不断的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创新协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省内外高校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多次邀请专家团队深入天水企业考察,为校地校企开展深层次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牵线搭桥。深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成功举办华东华南电子机械企业与甘肃天水企业供需对接暨科技招商推介会,组织相关企业、院所赴成都、合肥、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和科技招商,慢慢地增加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点领域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依托平台联合创新。华天电子集团联合28家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了“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开发的导电胶、引线框架和塑封料等封装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天水星火机床公司联合29家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了“甘肃省高档数字控制机床创新联合体”,成功研发了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复合材料缠绕机床、超大直径筒体数控开孔机床等多种类型的高档数控机床。
改革科技体制,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制度。完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经费或自筹经费“包干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首次安排实施“科学技术人才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实现市级科技专项支持新突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支持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攻关,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首次认定25名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13名高校教授履行省级科技专员职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落实激励政策,营造创新氛围。兑现奖补政策。严格落实省、市有关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创新新企业兑现落实2023年省级奖补资金1465万元,市级奖补资金255万元。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132户科技型企业落实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额5351万元;2024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额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5971万元。强化科学技术金融服务。帮助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专利质押融资的方式向兰州银行贷款550万元,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暨“科技+金融”贷款“零的突破”。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