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三来一补”到原始创新,深圳用 45 年书写了科创奇迹。在这里,90% 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90% 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在龙华区福城街道的一场资本路演中,一家专注胶粘剂的企业引发广泛关注 —— 它就是斯多福。这家从深圳成长起来的“专精特新”企业,如何用“工业味精”般的核心材料,链接消费电子、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又如何在特区沃土上实现从本土创业到全球布局的跨越?今天,我们一同探寻。
2012 年,带着“打破高端胶粘剂进口依赖”的初心,斯多福在深圳扎根。彼时,国内高端胶粘剂市场多被外资品牌占据,创始人团队正是看中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毅然投身这一细分领域,“用材料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为使命,开启创业之路。或许他们未曾想到,这片土地的培育力量如此强劲。作为拥有 138 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城区,龙华区用“梯度培育 + 精准服务”体系为企业护航。此次福城街道“资本赋能”路演,正是龙华“政银企”联动的缩影,让像斯多福这样的企业,能便捷链接资本活水。
谈及创业历程,斯多福董事长孙思严感慨颇深:“我们斯多福品牌创立于2012年,但早在2000年,我就已接触胶粘剂行业。那时国内高端电子制造刚起步,我深刻感受到行业对胶粘剂材料的高度依赖,以及被“卡脖子”的无奈。2002年我们组建团队,代理国际大品牌,学习其研发、运营与市场运作。经过十年积累,2012年创立了斯多福。起步时我们便在天津、深圳设立实验室,走产学研与客户协同研发之路。尤其在深圳,我们不仅能接触到世界各大品牌的最新研发成果,明白他们希望打造的产品形态,洞察他们的思维方法、研发方向和细节要求。作为材料生产商,我们也可以获取一手客户的真实需求资料,这有助于我们研发和生产出最适合客户的独特产品。”
胶粘剂被称为“工业味精”,在全球 5121 亿元的市场中,深圳企业正加速突破核心技术。斯多福用 12 年时间,构建起有机与无机两大类材料体系,从 UV 固化胶到疏水材料,产品覆盖六大高端领域。通过与天津理工大学共建研究院、在日本横滨布局研发中心,这家企业正攻克半导体用胶等国产化难题。多项专利加持下,它用定制化服务,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当被问及高端胶粘剂突破进口依赖的核心难点时,孙思严直言:“其实,最难的地方主要有几个方面。从表征来看,一般是配方和工艺这样一些问题,但在我们公司,这些已不再是难题。真正的挑战在于单体改性的方法,以及单体本身的一些技术难点。我们已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不仅仅可以分析进口产品的单体改性方式,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优的改进方案和产品。因此,我们有能力研发出超越进口产品的高科技胶黏剂。”
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斯多福不仅实现了同质化产品的优化升级,更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关键突破。目前,自主研发的单向导电胶水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不同于日本企业长期向中国市场供应的ACF单向导电胶带,斯多福的单方向导电胶ACP产品实现了全面超越。光波导纳米压印高折射率胶水系列新产品,同样引领着技术革新。研发的胶水产品折射率已突破至1.6-2.0区间,更在无机粒子表面修饰技术和胶水配方体系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
在新材料行业的赛道上,精准的布局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斯多福构建了四大核心阵地:深圳作为“创新试验场”,承担工艺研发与小量产试错;天津依托高校资源,聚焦化工材料的基础研究突破;日本横滨研究院,是我们获取国际尖端资讯、开展新材料研发的“桥头堡”;上海研发中心则专攻应用技术落地。四地联动形成“基础研究 - 工艺转化 - 市场对接”的闭环,让创新效率最大化。
对于未来,孙思严有着清晰的定位:“我们始终愿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做一家有灵魂的企业。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本行业,聚焦核心领域,力争研发更多能够替代进口、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产品,我们大家都希望在细分行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中国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深圳到天津再到横滨,斯多福的版图扩张,正是深圳“全球链接”创新生态的缩影。当深圳国际胶粘剂展吸引全球 100 + 品牌参展,这家企业已用国际认证的品质,让“深圳智造”扎根全球产业链。正如深圳用 700 万人才储备支撑创新,斯多福的全球化,亦是特区开放基因的生动延续。
本节目于11月2日在深圳财经生活频道播出,本文内容为初稿样片整理版,供参考。以最终电视台播出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