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第42次南极调查丨他们作业在“雪龙”号最深处
- 产品介绍
北京时间11月8日,“雪龙”号轮机部机工田健伟在机舱中巡视主机排气阀。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北京时间11月8日13时03分,正履行我国第42次南极调查使命的“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时,船尾部的机舱里,轮机部机工田健伟正亲近巡视主机工作状况。
轮机部是专门坚持飞行动力的部队。“雪龙”号轮机长程皝说,假设驾驶舱是船只的“眼睛”和“大脑”,那么主机便是船只的“心脏”,输出连绵不断的动力。
“越是挨近赤道,轮机岗位越是需求加强值守。赤道区域温度高,对拿手保温的破冰船来说,机器反而会面临继续高温工作的检测。”当田健伟完结耗时36分钟的巡检,回到会集控制室时,衣服因汗水而湿透了。
与此同时,“雪龙”号鸣响汽笛,记载这一离别北半球的时间。队员们排成“42”字样的队形在甲板合影,这是每次南极调查飞行期间都会举办的穿越赤道纪念活动。而轮机部成员却仍旧繁忙在各自岗位。
1997年出世的田健伟是第一次随“雪龙”号奔赴南极。他2022年从部队退役,经过极地纪录片萌生了对南极的神往。历经三轮面试和严厉体检,总算圆梦。

北京时间11月8日,“雪龙”号轮机部机工田健伟在机舱内查看发电机高压油泵。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接到当选告诉时,激动得大脑一片空白。”田健伟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期望能有时机拍照南极的冰山、动物与极光。
同样是1997年出世的体系工程师王林浩则是第9次奔赴极地。他的使命是保证“雪龙”号全船的电力体系。
“船上简直一切设备都要用电,队员们日子也离不开电,‘雪龙’号现已31岁了,咱们要精心呵护船上的电力体系。”王林浩说。
相较于一般船只,破冰船的轮机人员要直面冰区杂乱海况、破冰轰动等特别工况带来的应战。
“上百台设备、多个体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细节忽略都可能会影响大局。”机舱里,程皝身旁的6缸柴油机响彻云霄。
南极海域缺少陆地支撑,设备修理换件远不及陆地快捷,轮机团队练就了“预判毛病于未然”的硬身手。就像看管机器的“医师”,将“望闻问切”理念融入日常巡检,结合“看、听、触、嗅”,在毛病发生前消除危险。
近两三年来,小到破损的密封垫,细到开裂的螺丝,都在日常保护中被轮机部成员的火眼金睛及时有效地发现,避免了潜在毛病。
驶入热带,机舱内四五十摄氏度是常态,每班人员要值守四小时,完结五至六次巡检。此外还要承当设备修理保养,筑牢船只动力安全防地日,大管轮董恒在机修间制造检修东西。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大管轮董恒说,巨大的轮机设备每完结一次检修需求整个团队亲近配合。我们拧成一股绳,分秒必争令机器坚持最佳状况。有出谋划策、制定方案的;有冲锋在前,深化抢修的;有传递东西,从旁辅佐的;有细心查验,排查危险的……

北京时间11月8日,大管轮董恒(左)在集控室内为机工田健伟解说首要设备报警信息。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碧水之上,“雪龙”号劈波斩浪。船体最深处,他们与轰鸣的设备为伴,用热诚之心诠释职责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