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一扯就断中铁16局领导们这个周末睡不好觉了被曝材料偷梁换柱
- 产品介绍
的重点工程,肩负着促进地方经济、改善交通条件的重任。按理说,这样的工程用料该是铁板一块、毫无瑕疵才对。
然而,媒体曝光说,项目现场铺设的橡胶板出现了大问题:现场抽检的橡胶板拉伸强度只有1.78MPa,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12MPa。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材料一扯就断,连“合格”的门槛都没摸到。
这条串联宁夏银川与内蒙古巴彦浩特的铁路线,本是国家规划中西北地区 “相互连通” 战略的关键节点 —— 建成后不仅能缩短两地通行时间至 1 小时内,更能带动沿线煤炭、旅游资源开发,为区域经济注入年均超 50 亿元的增长动力。
作为投资超 120 亿元的重点工程,它承载的不仅是交通功能,更是西北民众对 “高水平发展” 的期待。
报道披露的细节却让这份期待瞬间崩塌:项目桥梁段铺设的关键减震部件 —— 橡胶板,存在严重质量隐患。现场随机抽取的样品经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验证,拉伸强度仅为 1.78MPa,这一数值与《铁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国家标准要求的 12MPa 相比,不足后者的 15%。用一线实施工程人员的话说:“正常橡胶板用力扯都不会变形,这批货拿手一撕就能裂开,跟劣质橡皮筋没两样。”
材料问题远不止 “强度不达标” 这么简单。记者通过供应链溯源发现,这批橡胶板的核心成分与设计图纸存在根本性偏差 —— 图纸明确要求使用耐高低温、抗老化的三元乙丙橡胶,这样一种材料能在 - 40℃至 80℃的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是高铁桥梁减震部件的 “标配”;这种橡胶不仅耐候性差,在西北干燥多风沙的气候中,不到 5 年就会出现开裂、硬化,更没办法承受高铁通行时产生的高频震动。
部分橡胶板连最基础的产品标识都缺失 —— 既没有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日期,也没有产品型号和质量合格证,全部符合 “三无产品” 的定义。而就是这样的材料,已经有 9000 块铺设在银巴铁路的 23 座桥梁上,覆盖了全线% 的桥梁段;与此同时,另有 1.2 万块同批次产品正通过公路运输,即将抵达施工现场。
在普通人眼中,桥梁上的橡胶板不过是块 “不起眼的垫子”,但在铁路工程领域,它却是保障桥梁结构安全的 “生命线”。银巴铁路沿线多为黄土丘陵地貌,桥梁不仅要跨越沟壑,还要承受列车通行时的垂直压力与水平冲击力 —— 每列高铁通过时,对桥梁支座产生的瞬时压力可达 3000 吨,而橡胶板的作用,是通过自身弹性形变,将这些力均匀传递到桥墩,同时缓冲列车震动对桥梁主体的损伤。
“9000 块橡胶板,就像 9000 个定时炸弹。” 李哲直言,“现在这些橡胶板已经铺设到位,与桥梁支座、墩台形成了整体结构,想要更换必须先封锁线路、拆除桥面附属设施,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对桥梁主体造成二次损伤。更关键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些材料已经使用了多久,是不是已经出现了肉眼不可见的内部损伤。”
事件曝光后,公众最期待的是相关方能够坦诚面对问题、迅速拿出解决方案。但现实却是一场各执一词的 “推诿大戏”。
作为项目总承包方的中铁十六局,其项目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先是表示 “材料进场前都经过检验,合格后才允许铺设”,并强调 “抽检数据有几率存在误差,要重新复核”;随后,项目部另一工作人员在私下沟通中却透露,“这批橡胶板是甲方推荐的供应商,我们只是按要求采购,质量上的问题不该由我们负责”。
而承担项目监理职责的甘肃信达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其回应更是充满矛盾。公司监理部主任先是在电话中称 “所有进场材料都经过监理人员现场验收,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但当记者提及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的报告时,他又改口表示 “监理只负责外观检查,材料内在性能要专业机构检测,我们没这个能力”。更令人费解的是,当被问及为何 “三无产品” 能通过验收时,该主任直接挂断了电话,此后再未回应。
作为项目建筑设计企业的宁夏银巴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在事件曝光 3 天后才发布声明,称 “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将对材料采购、验收全流程进行核查”,但对于 “是否会暂停施工、何时更换问题材料” 等核心问题,却只字未提。
这种 “各说各话” 的回应,暴露的是高铁建设领域监督管理体系的深层漏洞。根据《铁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材料进场需要经过 “实施工程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平行检验、建筑设计企业见证取样” 三道关卡,任何一道关卡发现问题,材料都不得进场。但在银巴铁路项目中,这三道关卡却全部 “失效”。
深入调查显而易见,银巴铁路 “问题橡胶板” 事件,并非偶然的 “管理疏忽”,而是高铁建设领域采购环节的集中爆发。
按照规定,铁路项目采购需要遵循 “公开、公平、公正” 原则,以 “性价比最优” 为中标标准。但在真实的操作中,部分建筑设计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向上级交差,往往优先选择报价最低的企业,而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质量管控水平缺乏考察。
而 “三无产品” 能够流入施工现场,更暴露了采购溯源体系的缺失。依规定,所有铁路建设材料都要建立 “一物一码” 溯源系统,从生产、运输到使用,全程可追溯。但在银巴铁路项目中,这一系统却并未启用。“溯源系统要投入资金建设,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很多项目为了省事,就不按规定执行。” 一位铁路系统内部的人说,“没有溯源,如果出现问题,就无法确定责任主体,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中铁十六局作为央企中国铁建旗下的核心子公司,在高铁建设领域有着 “国家队” 的称号,参与过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此次银巴铁路事件,不仅让企业形象受损,更引发了公众对国企工程质量的信任危机。
国企在高铁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国企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能够承担大型项目的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国企承载着 “保障国家重大工程质量安全” 的社会责任。但近年来,部分国企在项目建设中却出现了 “重进度、轻质量”“重盈利、轻责任” 的倾向。
银巴铁路事件曝光后,中国铁建迅速发布声明,称 “将对中铁十六局进行问责,并在全系统开展质量排查”。但公众更关心的是,这种 “事后问责” 能否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事件曝光一周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成立了银巴铁路质量上的问题专项调查组,明白准确地提出 “三个全面” 要求:全面排查所有进场材料、全面核查采购验收流程、全面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中铁十六局宣布暂停桥梁段施工,对已铺设的 9000 块橡胶板做全面检测,并承诺 “一经发现问题,立即拆除更换”。
但这些应急措施,显然无法完全解决高铁建设领域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要想重建公众信任,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体系重构。
银巴铁路 “问题橡胶板” 事件,看似是一块小小的减震部件出了问题,实则暴露了高铁建设领域质量监管的系统性漏洞。从采购招标的 “低价陷阱”,到监理监督的 “形同虚设”,再到国企考核的 “导向偏差”,每一个环节的失守,都在侵蚀着高铁安全的 “防火墙”。
高铁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是 “国家名片”,更是 “民生工程”。它承载的是亿万民众的出行安全,关系的是国家的形象和信誉。一块橡胶板的质量,看似是 “小事”,实则是 “大事”—— 它检验的是企业的责任担当,考验的是监管的能力水平,衡量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只有守住质量底线,才能让高铁真正成为 “安全、便捷、舒适” 的出行选择,才能让 “中国制造” 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参考:铁路桥梁用橡胶“以次充好”?官方回应——极光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